2023
04/26
09:26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敞亮、潔凈,如果把眼前一臺臺機械手想象成植物,這里更接近于一座自然采光的植物園。記者也曾到訪過許多智能化車間、工廠,生產作業帶來的氣味在所難免,但是在這間“超級工廠”,空氣甚至很“清新”。
2月26日,在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部錫柴工廠,歷時29個月建設的解放動力超級工廠投產。同時,國內卡車發動機領先一代產品奧威16L下線,“超級工廠”誕生了“超級動力”。
雖然對于“超級工廠”的標準并沒有統一界定,但無疑這個發端于汽車工業、并因為上海特斯拉工廠被業界追捧的名詞還是給人帶來了不一樣的震撼。在智能化、數字化已非新鮮事的中國制造業,“超級工廠”究竟有何超凡之處,如何更勝一籌?日前,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家位于惠山區的無錫首個“超級工廠”。
“整個車間恒溫恒濕,加工形成的水霧經由吸霧管過濾、收集,統一處理,所以聞不到任何刺鼻的氣味。”一汽解放動力總成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欲曉指著頭頂走線簡潔的管道說。“超級工廠”的恒溫恒濕并不是“無腦”地四季維持在一個溫度和濕度,“因為安裝了地源熱泵,溫度和濕度的調節會根據氣溫智能匹配,這也是空氣流通和清新的一個原因。”
“體感”是第一印象,“超級工廠”秀出了超級綠色的特質。
而人們更關心的是,與其它工廠相比,“超級工廠”是否有更高的效率。汽車工業生產制造經歷了三次模式的迭代進化,第一次是以福特為代表的“一個工人只干一種活”,第二次是以豐田為代表的通過優化流程來“消除浪費”,而發展至今,隨著用戶、產品、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前兩代模式無法解決生產過程中各種浪費所帶來的效率、質量的下降,一種新的生產管理方式被期待能夠適應個性化的生產需求,這也是工業4.0的發展方向。
解放動力超級工廠是如何做的呢?
在車間的一角,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裝置——汽車零部件工廠里司空見慣的工位器具架,但是在它的底部貼有一個黑色標簽:RFID讀寫器。“通過讀寫器不僅實現了無人智慧物流,還能將不同零部件產品信息傳遞到整機,進行全周期溯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不僅僅在“超級工廠”一環,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我們的供應商和客戶都加入到了智能化的生態中。”
從一個小小的射頻標簽可以窺見“超級工廠”超級精益的又一大特質。
通過智能化改造,工廠的裝備效率從60%提升到80%,機加工效率從70%提升到90%,但這并不是定義“超級”的關鍵。“自動化提升了工人體力勞動的效率,而智能化則是要精益人們腦力勞動的部分,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場景就在制造業。”李欲曉如此理解智能化。在解放動力超級工廠,數據收集、圖表呈現已經輕松實現,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化,工廠形成了一套具有決策邏輯的生產調度系統,而不再依賴人的經驗去判斷,是一個有“大腦”的工廠。
從提升效率和減少浪費的角度看,無人工廠、黑燈工廠是未來趨勢,解放動力超級工廠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這是不是意味著當越來越多的“超級工廠”出現,產業工人將會被取代?
“是重復勞動將被取代。”李欲曉說,“超級工廠”必將塑造“超級工人”。
“重復性、危險性的崗位隨著工廠越來越智能而消失,未來的智能工廠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研究性的勞動,需要從業人員具備數字系統應用能力。”就像不同人在使用ChatGPT時,由于給出的關鍵詞和提示不同,人工智能書寫的內容仍有高下之分。在智能化的“超級工廠”,人的作用實際上是提升了。“我們需要的是有數據挖掘研究能力的人,是軟件應用人才,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校的教育還沒有真正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
在與車間技術人員的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們中有很多是本科、碩士學歷,收入也非??捎^,“資深技術人員、重要崗位技術人員的工資甚至可以超過管理層。”驚嘆于“超級工廠”對制造業的顛覆,記者問及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總投資12.27億元人民幣,多久能夠收回呢?”李欲曉笑著給出了答案,“保守估計一年半。”這個回答并不是隨口而來。2016年起,錫柴開始邁入智能化改造道路,2018年人均工業增加值達52萬元,而此次投產的奧威16L發動機,是重型發動機最高標準產品和發展趨勢,搭載著中國智造向世界騰飛的“超級動力”。
“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是誕生制造業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田。我們相信以解放動力超級工廠為代表,會有越來越多行業標桿出現在無錫。”李欲曉說。
采訪手記
在準備此次采訪時,記者找到了2002年刊登在無錫日報頭版的一篇報道《錫柴“齊奔”續寫新篇章 中國新一代柴油機正式在錫投產》。21年過去了,從看齊“奔馳”,到對標“特斯拉超級工廠”,錫柴追求卓越、建樹民族品牌的決心從未動搖,無錫以先進技術攀升產業鏈高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腳步不曾停歇。
當前,無錫已啟動第三輪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綠色化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截至去年底,無錫市擁有“燈塔工廠”2家、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3家、獲評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1家、省級智能車間268個。國家智能制造能力自評估成熟度達二級以上的企業630家,居全國首位。
從“超級工廠”看無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更多制造業數字化場景正從產線發端賦能產業鏈上下游,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向更高質量發展。(葛明、高飛)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