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1/05
21:23
來源
參考消息網
分享
法國《世界報》網站1月2日刊登題為《在芯片的斗爭中,歐洲和亞洲發現美國人只顧自己的經濟利益》的文章,作者是讓-米歇爾·貝扎。全文摘編如下:
2022年12月6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拜登參觀了臺積電在那里的芯片制造廠。他宣稱:“我的朋友們,哪里寫了美國不能再成為芯片生產的世界領導者了?”這家工廠是亞洲芯片巨頭將在美國實現的400億美元投資中的一部分。
美國人不會發動錯誤的戰爭。在繼續給烏克蘭提供援助的同時,美國人還在進行另一場針對系統性對手中國的戰爭。全球兩個大國之間的沖突日益圍繞著集成電路、電子芯片、量子計算以及超靈敏軍事裝備而展開。
挑戰是雙重的:一方面保證自身供應,另一方面要引領技術競賽。在拜登訪問菲尼克斯的前一天,《金融時報》將2022年度圖書授予了美國塔夫茨大學歷史學教授克里斯·米勒所寫的《芯片戰爭》一書。在研究了蘇聯垮臺的歷史后,作者知道了技術進步所起的關鍵作用。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在微處理器上已然落后。而微處理器幫助打造了美國的軍事霸權。
米勒在研究中驚訝地發現,中國在進口芯片上的花費比石油還多。
新冠疫情使得人們愈加意識到了全球各地電子元器件設計和制造供應鏈的脆弱性。
另外一個迫在眉睫的風險是:芯片產業集中在兩個關鍵環節。在供應鏈的上游,生產最強力芯片所需的極紫外線光刻機都出自荷蘭的阿斯麥控股公司。在下游,臺積電占據了全球芯片產能的60%、性能最強芯片產能的90%。
現在美國人和歐洲人以及中國人自己都充分認識到了他們的脆弱性。沒有芯片,他們的汽車工廠會停工或被迫削減產能。更糟糕的是,諸如導彈等超靈敏軍事裝備也將受到威脅。
同存在核武器使用門檻的核威懾相反,芯片戰爭中不存在這種相互摧毀沒有回頭路的階段。米勒說:“不存在展示出你跨過紅線的門檻。事實上,有很多不同的線可以跨過。”
美國最近就跨過了兩條線。8月份,美國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預計將投入近53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研發。10月初,美國商務部又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對華精密設備出口管控,目的是不讓中國獲得最新一代的芯片。
拜登政府還希望美國的盟友們也加入到它的十字軍中來。一年多來,美國政府對日本和荷蘭施加巨大壓力,迫使它們達成一項協議,承諾放棄對華銷售最新的技術產品。
但西方國家的利益并不都是一致的,至今美國政府只取得了參差不齊的成功。盟友們不愿意在美國國家安全的祭壇上犧牲自己的主權和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
而且,歐洲和亞洲發現美國人打著捍衛民主或者自由企業的旗號,實際上主要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拜登在菲尼克斯的演講只是加深了人們對這一點的確信。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