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2/12
08:08
來源
江南晚報
分享
春風又綠江南岸,春二三月草青青。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說一方話。說說有“春”的無錫方言,開開心心過一個愉快的春天,不亦樂乎?
“捂春三,凍八九”,跟“春捂秋凍”意思一樣。特別是早春,乍暖還寒,常常出現“倒春三”,就要注意保暖,尤其小孩,更要穿暖和一點,預防傷風感冒。
“三月三,大蒜炒馬蘭”,這是由來已久的說法。無錫人說的大蒜,不是蒜頭,而是蒜莖蒜葉。大蒜辛香,馬蘭清涼,兩樣同炒,異常清爽。大蒜有殺菌功效,馬蘭可以明目。除了炒馬蘭,還有拌馬蘭,燙熟后與豆腐干同剁為丁,加鹽、糖、香油一拌,吃后頰齒留香。
“清明螄螺賽肥鵝”,螄螺經過一冬的休養,經雨水淘洗,清潔而鮮嫩,清蒸醬炒兩宜,吃起來常常叫人不肯歇手。無錫是水鄉,螄螺是窮人家的“小葷”,營養好又便宜,
嘗鮮要嘗“腌篤鮮”,清明時節雨紛紛,雨后春筍大量上市,無錫人叫做“筍市”。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腌篤鮮”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將臘月里的咸肉與鮮肉、春筍同“篤”一鍋湯,就是“腌篤鮮”。民間傳說常食此菜可以增加對病毒的抵抗力。其實從字面理解這道菜的原料和做法也很簡單:“腌”就是指咸肉和火腿;“篤”就是無錫話“燉”;“鮮”就是指鮮肉和鮮竹筍,也指味道特別鮮美。無錫人喜歡的筍,是毛筍,以宜興白殼筍為上品。選筍,最好是選扁而彎的,殼少、肉多。人們還把筍切成丁與黃豆、生麩加醬油燒為“筍麩豆”,鮮美無比,是佐粥下飯的良品。到了筍市里筍價最便宜的時候,主婦們會多買一些筍切成薄片與黃豆加醬油同煮,然后攤在竹匾里曬干,既能當菜又能當零食消閑。
“蠶豆花開黑良心”,為什么說“蠶豆開花黑良心”?蠶豆是在早春開花,蠶豆花的花瓣上有兩種顏色,外圍是淡紫色,花心是黑色。歷來人們把這蠶豆黑色的花心比作那些干壞事人的心,狠毒不善良人的心,貪得無厭人的心,自私自利人的心。也用來指責那些不道德的行為,有一則關于蠶豆花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有個女妖怪專門做壞事,因嫉妒花仙子的美麗,女妖怪就偷偷吸掉花仙子身上的精華,想變成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后來,女妖怪受到了羅漢的懲罰,被變成了一朵黑心的花兒,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蠶豆花。蠶豆因此又叫羅漢豆或佛豆。
“蠶豆花開,彈眼不開”,說的就是春困現象,也說成“蠶豆花開,張眼不開”。“春眠不覺曉”的名句,也屬于“春困”現象。不是嗎?健康的人在春天季節里也往往會感覺到困乏,會出現睡眠不深,多夢易醒,平時又容易打瞌睡,這就是“春困”現象。“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睡早起早鍛煉可解“春困”。
“清明放斷鷂”,早春時節放風箏的人特別多,因此古有“清明放斷鷂”之民諺。清明為春季放風箏的最后一天,“斷”即到此為止之意。清明節過后,田里小麥拔節,追逐風箏會踐踏莊稼影響收成,因此鄉村和城郊都將禁放一段時期。大人、孩子趁清明日這天大放斷鷂。也有人干脆把風箏放高后自行把線拉斷,任憑風箏隨風飄去,俗稱“放斷線鷂”。
“三月三,大蒜炒馬蘭,吃了上高山”。無錫堰橋有座西高山,山不高,但遠近聞名,林木蔥郁,游人最盛。自北宋始,形成西高山廟會。三月三這天,無錫除了西高山的廟會與登高游樂活動外,還有登惠山、鴻山、斗山等風俗。
“三月三,大蒜炒馬蘭,吃了去游惠山”。當然,影響最大的是“惠山節場”了。舊時,廟里的“大老爺”從“天下第二泉”旁邊的惠山寺出來,整個橫街、直街人山人海。相傳農歷三月三又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節”,這一天的傳統民俗就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廟。
| 宋子偉 文 |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